1.預防醫學的特點為
(1)預防醫學的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及確定的群體,主要著眼于健康和無癥狀患者;
(2)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,重點研究健康影響因素與人群健康的關系、預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;
(3)采取的對策既有針對個體預防疾病的干預,更重視保障和促進人群健康的社會性措施。
2.疾病三級預防策略的概念
根據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健康決定因素的特點,針對疾病發生、發展或惡化的不同階段分別采取病因預防、“三早”預防和臨床預防等三種預防措施,由于三種預防措施是連續的梯次性預防措施,因而稱之為三級預防策略。
3.疾病第一級預防的內容
又稱病因預防,即消除有害因素、控制致病條件。
包括兩方面:一是針對健康個體的措施,二是針對整個公眾的社會措施,即針對公眾健康所采取的社會和環境措施。
4.疾病第一級預防針對健康個體的措施舉例
(1)個人的健康教育;
(2)有組織地進行預防接種;
(3)做好婚前檢查和禁止近親結婚,預防遺傳性疾病;
(4)做好妊娠和兒童期的衛生保健;
(5)某些疾病的高危個體服用藥物來預防疾病的發生,即化學預防。
5.疾病第一級預防針對公眾健康措施舉例
(1)清潔安全飲用水的提供;
(2)針對大氣、水源、土壤的環境保護措施;
(3)食品安全;
(4)公眾體育場所的修建;
(5)公共場所禁止吸煙。
6.第二級預防的內容
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、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的“三早”預防工作,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。早期發現疾病可通過普查、篩檢、定期健康檢查、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查及設立專科門診等。達到“三早”的根本辦法是宣傳。對于傳染病,除了“三早”、尚需要做到疫情早報告及患者早隔離,即“五早”。
7.第三級預防的內容
又稱臨床預防,即預防惡化、促進康復。
對已患某些疾病的人,采取及時、有效的措施,防止病情惡化,預防并發癥和傷殘;對于已喪失勞動力或傷殘者,主要促使功能恢復和心理康復,進行家庭護理指導,使患者盡量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,能參加社會活動并延長壽命。
8.根本性預防概念
在第一級預防中,如果在疾病的因子還沒有進入環境之前就采取預防性措施,則稱為根本性預防。